English

“克拉巴德”来到中国

1998-09-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俊 我有话说

1989年5月,联邦德国青少年出版社联合会主席、蒂奈曼出版社社长威特布莱希特先生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先生之邀来中国访问。作为出版界同行,宾主间气氛融洽,相互切磋,甚为热烈,我作为翻译,颇有应接不暇之感。

访问进行到一半,一天晚上在江西宾馆的房间内,威特布莱希特先生打开刚从德国用特快件寄来的邮包,拿出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对我说:“这是我们蒂奈曼所出的最好的书之一。我把它送给你,作为此行的纪念。”

我知道,蒂奈曼已有140年历史,是德国声誉卓著的老牌出版社。我接过此书,暗蓝色的封面上“克拉巴德”一行白色的印刷字体分外醒目。打开扉页,此书荣获欧洲青少年图书奖、德意志青少年图书奖等五项大奖的记载赫赫在目。再一看,该书已被译成近三十种文字,从英、法、日、意、西语到加泰隆语、瑞托罗马语、希伯来语、克尔特语等不太为人所知的语言均有其译本。当代青少年及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能像安徒生和格林兄弟的作品那样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的现象已颇为少见,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使它具有如此强大的穿透力?

威特布莱希特先生第一次访华已经过去九年了。九年来,我先后三次通读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知道,在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笔下,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浮士德。浮士德学识渊博,精通法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攫取更大的权力,他向魔鬼出卖自己的灵魂,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引诱下,经历欢乐、痛苦、爱欲、神游,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开始领略到人生的意义。当代德国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却反其意而用之,创造了一个误入魔窟,被魔鬼强行洗脑,却又不甘心向魔鬼出卖灵魂,经历了异化、折磨、爱情、抗争,最终战胜魔鬼的少年克拉巴德的形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个自觉追求自由和幸福,抵制各种威胁和诱惑,具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人物形象,就如同强有力的精神净化剂,能得到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各国读者的认同,应该是不足为怪的。

除了积极向上的主题以外,成功的人物塑造,也是这本书获得空前成功的重要因素。让我们来看一看该书的两个主要人物:科塞尔布鲁赫的磨坊主(即师傅)和少年克拉巴德。

故事发生的年代当是18世纪中叶,而师傅这个形象却折射出当代恶势力的种种特点。除了肉体的折磨,他主要是从思想上箝制磨坊伙计们。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擅长于制造人的孤立境地,由孤立导致恐怖,最终形成人人自危,以便他分而治之。对索布天书的垄断,是他进行黑室操作,决定生死予夺的基础。他强制每个磨坊伙计抹去个性,任何人的荣辱进退,要以对他的俯首帖耳和绝对忠顺为前提。他手眼通天,与教父大人的盟约,更使他有恃无恐,无恶不作。师傅是强大的,也是虚弱的。当克拉巴德不顾一切要和他摊牌的时候,他又伸出橄榄枝,作出种种承诺,试图软化和收买对手。最后,在正义力量的打击下,这个以牺牲别人的生命来让自己苟延残喘的魔头终于一败涂地,阴森恐怖的鬼磨坊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少年克拉巴德本是牧人之子,从小生活艰辛。14岁时父母死于瘟疫,后被一个牧师收养。他忍受不了宗教家庭的种种清规戒律,愤而出走,加入流浪儿的行列,浪迹天涯。应该说,他的血管里,奔腾着不平和反抗的热血。他在鬼磨坊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了种种蹊跷古怪,特别是好友佟达和米切尔的死,使他认清了师傅的真正嘴脸。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自觉的斗士。他懂得为了战胜对手首先得学习对手的道理,从师傅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术。他珍视纯真的友谊,追求美好的爱情,抵制外界的诱惑,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一本幻想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并没有多少魔气。作者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法力无边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他既早熟又幼稚;既有沮丧和恐惧,又有坚定和无畏。他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概念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呼之欲出的。在通常意义上来说,幻想文学的作品离不开神化和英雄化,而普鲁士勒先生却独到地使用了非神化和非英雄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这是该书的一大突破。

在人物的塑造上采用非神化和非英雄化,然而在故事的展开上却充分运用奇妙的幻想,这就使得全书紧张曲折,出现一个又一个波诡云谲的场面。这本书从第一页起就把读者带入一种紧张的氛围,越往下读,就越想弄个究竟。那黑室里翻飞的乌鸦,十字架下神秘的篝火,荒滩上的无名坟墓,棚屋里等待装殓的空棺……都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沉重感。而不时穿插的一些幽默风趣的故事,如卡门兹的牛贩子,选帝侯的招兵队等等,又可以调节气氛和松弛一下读者紧绷的神经。全书中有七段奇异的梦境描写,有独梦、对梦、群梦……这些描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铺垫了情节,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于扑朔迷离之中,让读者去发现真善美、去鞭挞假恶丑。

此外,作者深厚的生活底蕴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也是本书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克拉巴德的故事在欧洲已流传二三百年,故事的发生地离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作者从小即对这些故事可谓耳熟能详。然而这本书的创作前后延续十年之久。作者研读了大量索布语、捷克语、波兰语和德语有关克拉巴德的传说和资料,还特地请教德国最后的几位尚在人世的水轮磨坊主,深入实地体验生活,因而作者笔下的磨坊从人员组成到工艺流程,从日常生活到行帮行规,写来无不中规中矩。此外,大沼泽地区的地貌地物,民风民俗,四时八节他都了如指掌,写来无不一一丝丝入扣。这样,创作手法是幻想的,主体内容又是现实的,两者的巧妙结合,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幻想文学作品而言,幻想是巨鸟的双翼,深厚的生活基础是托起双翼的气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普鲁士勒先生深谙此道,因而他的作品能在世界儿童文学的蓝天自由地翱翔。

九年来,我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把这本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青少年文学名著译成中文。1997年下半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张秋林社长。张社长立即与德方取得了联系,威特布莱希特先生当即回信,对此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表示了赞许和大力支持。这样,中德文化交流的一颗种子,在两位社长的浇灌下,得以发芽生长。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翻译中难免有疏漏和贻笑大方之处,敬请识者不吝赐教。另外,为了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书名和部分小标题作了必要处理,特此说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